一起走过的《来生缘》 资料 来源:360doc 22年2月1日 编辑 Andy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1991年12月9日,刘德华发行了第五张国语专辑《来生缘》。 同一年,刘德华还发行过另一张国语专辑《我和我追逐的梦》。年初的时候,我也借电影《人潮汹涌》宣传曲用了《我和我追逐的梦》的热度,跟大家做了回顾。转眼到了年末,就再借三十周年的机会分享91年刘德华另一张国语专辑。有趣的是,这两张专辑虽然发行于不同的月份,但是背景图都采用了“秋意盎然”的设计,《来生缘》封面上的刘德华靠在树下,地上遍地落叶,完美贴合了专辑发行当季的时节。 由于专辑是台湾宝丽金执行制作的,所以首发自然也在台湾地区。等到香港宝记发行和内陆出版社引进,已是1992年的事情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港版的封面却采用了“白底大头照”的设计,歌单上多了一首《男欢女爱》。虽然港版多了一首歌,但愚以为按照台版的歌单排序,才是听起来最舒服的。引进版采用了港版的封面设计、却按照台版的曲目来收歌,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。 在我印象里,刘德华在宝艺星的几张专辑,内陆引进的时候都基本保留了原版的封面设计,并且做工和音质都还不错。至少我自己收藏的几款都是这样。 宝艺星时期的刘德华,在国语专辑的制作上比百代、可登时期要提升了一个档次。专辑制作群也采用了香港和台湾两地音乐人的共同来完成,一面由台湾宝记的音乐人为刘德华打造适合他的“原生”国语歌;一面把已经唱红的粤语歌翻译成国语,让好歌再红一次。这次的标题曲《来生缘》就是改编自华仔同年的粤语名曲《一起走过的日子》。 《来生缘》是《至尊无上2之永霸天下》的插曲。作曲者是胡伟立,一位擅长写港片OST歌曲的大师。许多人也将这首歌的成功,归在胡大师身上。但实际上杜自持的编曲,才是让这首歌成功的关键。前奏、间奏的二胡、定key,甚至合成器音色的运用,这些歌曲中的亮点,都是来自杜自持的创意。杜自持也是从那时起,成为了刘德华幕后的左膀右臂。而《来生缘》的填词人就是刘德华自己。顺便一说,刘德华的文笔也是从《来生缘》这张专辑开始有了提升,这次总共参与了五首作词。 专辑中唯一一首不是刘德华原唱的歌是《千万个不愿意》,也就是国语版的《无法一天不想》。原曲是日本殿堂级组合Chage&Aska的《熱い想い》。当年买那张国内引进的“两心知”精选,就喜欢上了这首歌。所以才有后来专门找刘德华翻唱的版本来听的动机。但是刘德华的唱片内页把作曲人标成了Chage,实际上这是Aska的作品。 《爱不完》的国语版,放在了B面第一首的位置。这样来看也有把它当作主打曲目的打算。这是杜自持的作品,他自己作曲、编曲并负责了合成器演奏。不过这首歌的整体风格,并不太符合台湾地区的流行歌曲审美。所以你现在还能常常听到有人提《来生缘》,却很少提《爱不完》的国语版。这首和前几天提到的《雨中街头剧》都是很典型的“杜自持风格”,温馨惬意的编曲,再搭上富有情调的管乐做点缀,这就很“港风”了。 在我看来,《来生缘》这张专辑最大的亮点在于,全碟虽然有很多台湾音乐人的原创作品,但是编曲却是全盘由香港团队完成。杜自持一人就包办了七首作品的编曲。在同一时期宝丽金采用港台地区双制作人配置的专辑中,这张的分工是最明确、最合理的案例之一。台湾音乐人注重歌曲的内涵、香港音乐人注重华丽气派的编曲制作,两种思维模式一旦搭配好,肯定是1+1大于2的效果。 两种思路下打造出的专辑,差异不仅是音乐上的,在歌曲的填词及命名上,也体现了两种“极端”,一种是歌名比较长,试图塑造“金句型”歌名,比如《你总是最晚来最先走》、《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》、《说再见以后是不是不能再见》;另一种是言简意赅的标题,更像是歌曲主题的浓缩,比如《来生缘》、《爱不完》、《感情用事》等等。 听到《感情用事》里的“采样”,就大概可以嗅出这是杨振龙的作品了。当时的他还不是华人首席DJ,而是杜自持的制作助理。杜自持也“让”了这一首歌的戏份出来给他施展自己的才能。《感情用事》的粤语版是《今晚没借口》。早期在台湾流行音乐中很少有这种Remix、采样元素的歌曲,杨振龙的出现也确实让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。你以为是“卡碟”,实际上是特殊的处理手法。 《感情用事》的填词人“何惠晶”其实就是何启弘。他是华语乐坛著名的“马甲帝”,甚至专辑里另外一首他和刘德华共同填词的《为了你请留下我》,都用了另一个笔名“何不”。据说用笔名的原因是因为,这些作品并非何启宏的“原创”词作,而是根据粤语版或是他人作词的原始版本改写的,并且只有稿费没有作品版权。所以就起了个看起来不太正是的笔名。当然,我也有理由相信,跟华仔共同署名的作品是华仔写好、何启弘润色。不过这些都是猜测。 这里再推荐一下《你总是最晚来最先走》,伦永亮的作品。粤语原曲是《爱不完》专辑里的《邂逅》,很复古的City Pop曲风,很难想像这么精彩的作品是香港本土的原创。伦永亮确实有两下子。 黄庆元词曲包办《风中的歌》,就是很典型的台湾歌里。这首的“动机”很像之前黄庆元写的《把今生忘掉》。编曲音色、和声走向,甚至一些吉他的“补缝”都很像。毕竟同一位创作人,难免有一些个人风格在其中。不得不说,黄庆元老师的作品还是很符合刘德华的嗓音特点的,后来他给刘德华写的《今天》就是很好的例子。 还有比较难得的一点是,这张专辑的幕后团队,很多人后来都还跟刘德华有过合作,杜自持、杨振龙、伦永亮、黄庆元等等。这和同时期很多其他港星与台湾音乐人“阶段式”的合作不一样,很多就真是“说了再见就再也不见”了。 好了,今天先讲到这儿吧,下课。